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一
前几天被人笑问:你这喷子,还有没有你敬佩的人啊?
我脱口而出:当然有,作家方方。
确实,昏天黑地里,幸亏有他们,才能让人看见光。
但有时和群友话赶话破口大骂时,我也愿意和别人耐心解释:方方不是卖国贼,值得你尊敬。
这次在长沙,和一个体制内的朋友,单独吃饭聊天。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外,居然说到疫情说到方方了。
关于疫情,他说——
我们体制有很大优势,看看美国,看看印度。只有我们国家,才能令行禁止,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不得不点头同意。虽然我内心认为: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我们有别人比不了的优势。可其实想问问,除了我们外,还是不是得加上朝鲜?其他国家向我们学习外,还要不要向朝鲜学习?
除此之外,所有东亚国家和地区,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也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或新加坡,都控制得很好。是不是除了我们所占有的体制优势外,还得加上一条,和东亚的文化具体说来好死不如赖活的文化有关?危险一来,我们不要说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四处浪,哪怕你用棍子赶,也难将我从家里赶出去。
如果认为只有制度优势,我觉得逻辑难以自洽。可这些年来,在三观问题上,不再像以前一样和别人动辄争论。所以,当学弟说着体制优势时,我点头称是。
还记得有一个北大毕业的朋友咬牙切齿地说对香港人就应该突突突时,我惊得半天说不出话。看到我疑惑,对方又补充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能不流血的?
可后来居然发现,对香港同胞恨不得突突突的人太多,理性平和显得格格不入,自己只能呵呵一笑闭嘴,哪怕是别人问起,也只是含糊地回答:只要你高兴就好,其他不重要。
但后来,学弟说方方是卖国贼时,我却和他很耐心地解释。
二
我先和他回忆,我们高考前有一本报考指南之类的小册子,里面有一些大学的介绍。其中有一页是介绍当时的华中理工(现在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有一张照片是华中理工的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而杨叔子就是方方的小舅公。
她的祖父汪国镇,是学界巨子。一介书生,曾慨然说:敌寇尚在千里之外,即望风逃窜,怯敌如此,焉能抗战。
当他被日军俘获杀害后,《江西省通志》将他的忠烈事迹收入“教育忠烈”,江西省官方也曾编辑“汪国镇先锋殉国50周年纪念专刊”。
南京爷爷死于一九六六年初,有幸逃过“文革”一劫。听堂兄堂姐们说丧事办得很是隆重,到处都堆着花圈,似乎还有郭沫若。只是一九七二年我去南京,亲戚们带我去雨花台望江坡公墓为爷爷扫墓时,已经想见不到当年的隆重之景了。爷爷坟头的石碑被造反的南京大学的学生砸倒在路边,一捧黄土覆盖了爷爷慈祥的面容。
我想,稍稍能共情的人,就能从“有幸逃过‘文革’”这几个字里,能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为什么方方会有这样的情感,这缘于她那不被外界所知的父亲。大众仅能1990年的《上海文学》里,方方一篇《祖父活在父亲心中》的文章中能得到零星半点的碎片——
在方方的文章中,他的父亲汪德佑毕业于上海交大,帅气多才,通晓五国语言,一心学用。可惜的是,学得多用得少,空有一腔报国热忱。
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的父亲有两大罪状:走白专道路;崇洋媚外。很大原因是缘于她父母在云南时,认识了几个抗日援中的美国朋友,在盟军胜利前夕,她的父亲写了一首《伟大的罗斯福》。
在祖父汪镇国被捕的当天,喊醒自己最小的儿子:去衡阳找你大哥去。你一定要坚持上学,像你大哥一般,做有用之材,报效国家。
可没想到,让祖父引以为傲的父亲,学了一肚子专业知识,写了一摞摞检讨。父亲最后的那段日子,方方在文章里如此写道——
常常地,父亲写得两眼茫然,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天空和树。有时扭头对母亲说:“帮我想点罪状,我不晓得再检查什么了。”
我想父亲竟把他内心的缠绵献给了祖父,而将生活的重担留给了母亲。这显然是在那最关键的一刻,父亲迷失了自己。
方方后来在日记里写下那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我想她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万幸的是,方方家并没有因父亲汪德佑的离世而没落——
方方的大哥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当年湖北的高考状元,现在是教授;另外两个哥哥也是名校生,或者是教授,或者是高级工程师。
方方自己,毕业于武汉大学,后来当了湖北省作协主席。
如果按世俗的眼光,方方一家,虽然谈不上既得利益者,但衣食无忧甚至优渥的生活,应该是真的。
三
在疫情之前,外界对方方的了解并不多,不像其他名门之后如冯巩、英达等人,早就闻达于天下。
疫情期间,因为日记方方倒成了世界文化名人。那段时间,有一个我很尊敬的邻居,每天早上七点找我要先天的方方日记。
我作为在武汉生活的小市民,方方日记一篇不落的看了。有时想想,方方肯定会觉得挺无聊的吧。自己花了那么多精力、心血写了那么多小说,居然通通没有随手写的生活日记出名。
甚至因为日记被标记成卖国贼,网上追杀声一片。
想想很可笑。如果写一两个月的日记,就可以将国给卖了,那卖国也太容易了。更何况,只要将方方的日记看完,很轻易就能发现,方方在日记里,督促或批评的声音,占的比例很少,反而是肯定或表扬的内容挺多。甚至,不管是雷神山还是火神山,或者是方舟医院,或者是解决民生的团购。这些举措方方都大力肯定赞扬过。当然,前期也追问了隐瞒,提出对某些人得追责……但总体来说,批评的内容少之又少。
稍稍提一下追责,就能卖国?
有人说方方的日记里有错误,她没现场采访。是的。没有现场采访。但……如果能现场采访,不管冒着多大风险能现场采访,我想在有人去现场,也不需要她的日记了。怪谁呢?
所以,很多人在后台或网上聊天时,对方方日记咬牙切齿,我就回一句话:建议先看看她的日记再说,如果你看了她的日记,仍然是这样的观点,那说明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鸡同鸭讲,双方费劲,就此别过。
如果她的日记有所遗憾,我觉得遗憾的是并没有记录武汉人太多的苦难。我作为那段时间被封在家里的小市民,听到了看到了太多的在日记里没有涉及到的普通人的苦难。
所以,很感谢方方。我想,很多年以后,好了疮疤的后人们,还能通过日记,知道2020年的武汉,有一些什么细节应该记录……
四
真的,有时感觉昏暗无光。但也幸亏,还有一些像方方这样的人。
方方,一个退休了的老太太,一个曾经的作协主席,一个写了很多小说并被圈内认可推崇的作家,一个名门望族的后代,能坚守着良心,记录一点点武汉人民的苦难,在网上一片喊打喊杀声,坚持自己的内心,太难能可贵了。
我作为普通人,生活的艰辛早就将自己的棱角磨平,就挣扎着苟且地活着。我能理解那些和我一样苟且活udh着的人。不管是普通的老太太,还是曾经的作协主席;也不管是走街串巷的小贩,还是电视上光鲜亮丽的明星,都有选择苟且的权力。
可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苟且,或者本来苟且地活着,只是因缘际会发出了声音。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应倍感珍贵。
哪怕不心存感激,但至少不能为了两三个钢镚而指鹿为马。
稍稍代入一个场景,如果中华民族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到底什么人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和支柱?我想,肯定是被杀害前敢于对日寇高呼:“听,这是中国的声音!五分钟之内,你将做大陆之鬼!”的汪国镇。以及敢于发声,敢于记录的方方。而不是挥舞U型锁,或在网上对方方喊打喊杀的键盘侠们……
所以,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网上,当对方视方方为卖国贼,而我没确定对方和我完全是两路不同的人时,仍然会试着解释建议她将方方的日记读完,了解方方后,再下定语。而不是像其他情况,留一句“呵呵,你开心最重要”就开心地看着对方。
其他
就是为了方方,我有时还会和人争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看银瓶梅1 Author 闲看奇书
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二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就是为了方方,我有时还会和人争辩
作者:闲看奇书 来源:闲看银瓶梅1
一
前几天被人笑问:你这喷子,还有没有你敬佩的人啊?
我脱口而出:当然有,作家方方。
确实,昏天黑地里,幸亏有他们,才能让人看见光。
但有时和群友话赶话破口大骂时,我也愿意和别人耐心解释:方方不是卖国贼,值得你尊敬。
这次在长沙,和一个体制内的朋友,单独吃饭聊天。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外,居然说到疫情说到方方了。
关于疫情,他说——
我们体制有很大优势,看看美国,看看印度。只有我们国家,才能令行禁止,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不得不点头同意。虽然我内心认为: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我们有别人比不了的优势。可其实想问问,除了我们外,还是不是得加上朝鲜?其他国家向我们学习外,还要不要向朝鲜学习?
除此之外,所有东亚国家和地区,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也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或新加坡,都控制得很好。是不是除了我们所占有的体制优势外,还得加上一条,和东亚的文化具体说来好死不如赖活的文化有关?危险一来,我们不要说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四处浪,哪怕你用棍子赶,也难将我从家里赶出去。
如果认为只有制度优势,我觉得逻辑难以自洽。可这些年来,在三观问题上,不再像以前一样和别人动辄争论。所以,当学弟说着体制优势时,我点头称是。
还记得有一个北大毕业的朋友咬牙切齿地说对香港人就应该突突突时,我惊得半天说不出话。看到我疑惑,对方又补充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能不流血的?
可后来居然发现,对香港同胞恨不得突突突的人太多,理性平和显得格格不入,自己只能呵呵一笑闭嘴,哪怕是别人问起,也只是含糊地回答:只要你高兴就好,其他不重要。
但后来,学弟说方方是卖国贼时,我却和他很耐心地解释。
二
我先和他回忆,我们高考前有一本报考指南之类的小册子,里面有一些大学的介绍。其中有一页是介绍当时的华中理工(现在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有一张照片是华中理工的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而杨叔子就是方方的小舅公。
方方(左)方方大哥(右)和杨叔子夫妇的合影
她的祖父汪国镇,是学界巨子。一介书生,曾慨然说:敌寇尚在千里之外,即望风逃窜,怯敌如此,焉能抗战。
当他被日军俘获杀害后,《江西省通志》将他的忠烈事迹收入“教育忠烈”,江西省官方也曾编辑“汪国镇先锋殉国50周年纪念专刊”。
方方伯祖父汪辟疆的资料图
南京爷爷死于一九六六年初,有幸逃过“文革”一劫。听堂兄堂姐们说丧事办得很是隆重,到处都堆着花圈,似乎还有郭沫若。只是一九七二年我去南京,亲戚们带我去雨花台望江坡公墓为爷爷扫墓时,已经想见不到当年的隆重之景了。爷爷坟头的石碑被造反的南京大学的学生砸倒在路边,一捧黄土覆盖了爷爷慈祥的面容。
我想,稍稍能共情的人,就能从“有幸逃过‘文革’”这几个字里,能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为什么方方会有这样的情感,这缘于她那不被外界所知的父亲。大众仅能1990年的《上海文学》里,方方一篇《祖父活在父亲心中》的文章中能得到零星半点的碎片——
在方方的文章中,他的父亲汪德佑毕业于上海交大,帅气多才,通晓五国语言,一心学用。可惜的是,学得多用得少,空有一腔报国热忱。
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的父亲有两大罪状:走白专道路;崇洋媚外。很大原因是缘于她父母在云南时,认识了几个抗日援中的美国朋友,在盟军胜利前夕,她的父亲写了一首《伟大的罗斯福》。
在祖父汪镇国被捕的当天,喊醒自己最小的儿子:去衡阳找你大哥去。你一定要坚持上学,像你大哥一般,做有用之材,报效国家。
可没想到,让祖父引以为傲的父亲,学了一肚子专业知识,写了一摞摞检讨。父亲最后的那段日子,方方在文章里如此写道——
常常地,父亲写得两眼茫然,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天空和树。有时扭头对母亲说:“帮我想点罪状,我不晓得再检查什么了。”
我想父亲竟把他内心的缠绵献给了祖父,而将生活的重担留给了母亲。这显然是在那最关键的一刻,父亲迷失了自己。
方方后来在日记里写下那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我想她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万幸的是,方方家并没有因父亲汪德佑的离世而没落——
方方的大哥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当年湖北的高考状元,现在是教授;另外两个哥哥也是名校生,或者是教授,或者是高级工程师。
方方自己,毕业于武汉大学,后来当了湖北省作协主席。
如果按世俗的眼光,方方一家,虽然谈不上既得利益者,但衣食无忧甚至优渥的生活,应该是真的。
三
在疫情之前,外界对方方的了解并不多,不像其他名门之后如冯巩、英达等人,早就闻达于天下。
疫情期间,因为日记方方倒成了世界文化名人。那段时间,有一个我很尊敬的邻居,每天早上七点找我要先天的方方日记。
我作为在武汉生活的小市民,方方日记一篇不落的看了。有时想想,方方肯定会觉得挺无聊的吧。自己花了那么多精力、心血写了那么多小说,居然通通没有随手写的生活日记出名。
甚至因为日记被标记成卖国贼,网上追杀声一片。
想想很可笑。如果写一两个月的日记,就可以将国给卖了,那卖国也太容易了。更何况,只要将方方的日记看完,很轻易就能发现,方方在日记里,督促或批评的声音,占的比例很少,反而是肯定或表扬的内容挺多。甚至,不管是雷神山还是火神山,或者是方舟医院,或者是解决民生的团购。这些举措方方都大力肯定赞扬过。当然,前期也追问了隐瞒,提出对某些人得追责……但总体来说,批评的内容少之又少。
稍稍提一下追责,就能卖国?
有人说方方的日记里有错误,她没现场采访。是的。没有现场采访。但……如果能现场采访,不管冒着多大风险能现场采访,我想在有人去现场,也不需要她的日记了。怪谁呢?
方方第二天的道歉说明
方方日记里,唯一能确认的错误是有关梁小霞护士。方方在第二天就更正并道歉了。当然,英雄脑死亡不算死亡,所以方方道歉。所以,很多人在后台或网上聊天时,对方方日记咬牙切齿,我就回一句话:建议先看看她的日记再说,如果你看了她的日记,仍然是这样的观点,那说明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鸡同鸭讲,双方费劲,就此别过。
如果她的日记有所遗憾,我觉得遗憾的是并没有记录武汉人太多的苦难。我作为那段时间被封在家里的小市民,听到了看到了太多的在日记里没有涉及到的普通人的苦难。
所以,很感谢方方。我想,很多年以后,好了疮疤的后人们,还能通过日记,知道2020年的武汉,有一些什么细节应该记录……
四
真的,有时感觉昏暗无光。但也幸亏,还有一些像方方这样的人。
方方,一个退休了的老太太,一个曾经的作协主席,一个写了很多小说并被圈内认可推崇的作家,一个名门望族的后代,能坚守着良心,记录一点点武汉人民的苦难,在网上一片喊打喊杀声,坚持自己的内心,太难能可贵了。
我作为普通人,生活的艰辛早就将自己的棱角磨平,就挣扎着苟且地活着。我能理解那些和我一样苟且活udh着的人。不管是普通的老太太,还是曾经的作协主席;也不管是走街串巷的小贩,还是电视上光鲜亮丽的明星,都有选择苟且的权力。
可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苟且,或者本来苟且地活着,只是因缘际会发出了声音。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应倍感珍贵。
哪怕不心存感激,但至少不能为了两三个钢镚而指鹿为马。
稍稍代入一个场景,如果中华民族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到底什么人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和支柱?我想,肯定是被杀害前敢于对日寇高呼:“听,这是中国的声音!五分钟之内,你将做大陆之鬼!”的汪国镇。以及敢于发声,敢于记录的方方。而不是挥舞U型锁,或在网上对方方喊打喊杀的键盘侠们……
所以,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网上,当对方视方方为卖国贼,而我没确定对方和我完全是两路不同的人时,仍然会试着解释建议她将方方的日记读完,了解方方后,再下定语。而不是像其他情况,留一句“呵呵,你开心最重要”就开心地看着对方。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若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长篇欣赏,里面有各章链接,可以从头阅读:
精彩文章回顾: